追忆杨朔——林绍纲(一)
【发布时间】:2007-01-04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我同杨朔共事交往将近十年。他是一个正直的人、坦诚的人,热爱文学创作的人、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。他不幸在“文革”中遭到迫害,离开我们已经近四十年了。我常常想念他,崇敬他那高尚的人品和文品。
我已是进入望八之年的人了,回忆五十年前的人和事,是不容易的。我知道我写不出杨朔的全貌,同时,别人写过或早为读者所熟知的内容,重复既无意思,掠美更不容许,所以,我只能从我与杨朔的一些独立的交往着笔,一件事或一个印象,甚至一刹那间还值得记叙的际遇,这就构成了这篇小文的内容。
一
杨朔(1910—1968)是山东蓬莱人,在海滨长大,从小就喜欢海,对海的眷恋之情很深,他到海边拾贝壳、海螺,跟着渔船闯海。“九一八”后,流浪到哈尔滨,学英文、自修诗词、古汉语,颇有功力。抗日战争时期,参加人民解放军,踏遍了太行山及陕北;解放战争期间,转入晋察冀野战军,任新华社特派记者;五十年代初,跨过鸭绿江,参加抗美援朝;后来,他还穿过印度洋、地中海,奔波于亚非欧三大洲,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。他凭借深厚而广阔的生活阅历,写出了数百万字的优秀小说和散文,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、小说家和社会活动家。
五十年代后期,我调到中国作家协会的外国文学委员会(简称外委会),在萧三(作协党组成员、外委会主任)、杨朔(外委会副主任、后任主任)领导下,任办公室副主任。他们是著名的诗人、作家,在他们领导下工作,我感到非常荣幸。萧三早年参加革命,是毛泽东的同乡、同学,又在苏联长期学习工作过,俄文很好。而杨朔去延安之前就当过翻译,英文也很流利。这期间杨朔还兼任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的副主席、党组成员、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,与朱子奇轮换担任常驻开罗的中国代表,并多次出访参加国际活动。